上海墙体广告发布 海派面塑、三语皮影、颛桥剪纸、手艺棉纺……昨天,23所中华优异传统文明推广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异传习基地在闵行区大众艺术馆集体参展。
在“上海市大中小学生中华优异文明主题月系列活动”现场,每一位非遗传承“小达人”现场演示陈旧而共同的传统技艺,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了学生构思的一件件非遗文明著作。
轻揉面团,填充色彩,精密装点……短短10多分钟,栩栩如生的卡通小狐狸成型了。在北郊校园展台,发挥巧手的这位“面塑小达人”说,海派面塑技艺能够捏塑心目中喜欢的卡通形象。
“上海面人赵”海派面塑已有百年前史,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在北郊校园开设海派面塑课程至今已有10年。他编著了三级面塑校本丛书,在全校接收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学生,每周上1小时课,将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授给学生。为招引小学生的爱好,他还融入卡通动漫元素,循序渐进地教导练习。
先绘草图,制造墨稿,感光处理后,再套印打印……松江区车墩校园“丝网版画”展台围满猎奇的学生和家长。教授“丝网版画”的王荭霓说,从绘草图到制品最少要一个月。
松江区车墩镇素有“丝网版画艺术之乡”的美称。2005年起,该校将丝网版画归入课程。除美术课上遍及教学外,还招募有爱好的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展开丝网版画创造。
展开非遗,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文来实验校园将皮影项目引进校园,在皮影传承人朱墨钧老先生带领下,学生学做皮影道具,编列剧本。校园还组成社团,联系双语校园特色创出一条新路——用英文演绎陈旧的皮影戏,还参加沪语,变成鹤立鸡群的“三语皮影”,观众拍手叫绝。
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明遗产进校园,市文教联系作业和谐小组单位等单位先后命名了二批上海市中华优异传统文明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异传习基地,把非遗文明带进校园、编进教材。本市还依托市、区县级非遗传习基地校园的优质资本,展开“倾听一次非遗讲座”、“体会一回非遗项目”、“叙述一个非遗故事”、“巡访一位非遗传承人”、“一个基地辐射10所传承校园”等活动,探索中小学展开“非遗”教学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