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墙体广告 从中营沿恩鹤公路往鹤峰县城动身,行驶大概六公里,转过一个山头,在一个叫水槽垭的当地,眼前便恍然大悟。站在这儿,近望屏山,远望桑植,鹤峰大大 小小的山峰尽收眼底。早年,在恩鹤公路修成之前,鹤峰到恩施需求步行,从北佳往北须翻过一座大山到中营,这条路山高路陡,极为阴险,其间要穿过一段十多里 了无人烟的当地,过去常常有大虫出没,过往行人都需结伴而行。我伯父当年读恩施高中,他北佳有个同学,先花一天时间走到咱们老家住一晚,第二天和伯父结伴 走到双河的峁山再住一晚,第三天花上一成天走到恩施城,去趟恩施要走三成天,其间的艰苦可想而知。
隔着中营和北佳之间的那座山,中营人称之为黄龙大堡,呈带状。早年,这儿古木参天,溪流潺潺,几人合围的鹅掌楸遍及巨细山头,古道恩鹤路就从主峰旁 边的一个叫鸡公尖的小山峰通过。山峰南侧有一块平地,过往行人登顶后都要在这儿小憩。据祖父讲,这儿能够远望湖南桑植的绵延山脉,因之得名为望湘台,但也 有许多人把这儿称为望乡台。
中营一带的原住民很少,大多是明清时代从湖南迁过来的。我的祖上即是在乾隆年间从湖南澧县避祸过来的,到咱们这一代已是第九代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鹤峰成立土宗族自治县时,按规则咱们被认定为土宗族。当年,进山公公用一担箩筐,挑着一对幼子,从湖南澧县,行进千里,翻过望湘台,抵达中营,就在黄龙大 堡脚下一个叫黑湾的当地安顿下来,通过几十年的运营,两个儿子总算在这儿安家立业。但随着年纪的增加,进山公公思乡心情日浓,常常一个人爬到望湘台远眺家 乡,在他的眼里,湖南才是他的家。两个儿子总算在他古稀之年时把他送回湖南澧县,也算圆了他叶落归根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讲,“望乡台”好像比“望湘台” 更恰当,更具有人文气味。
进山公公虽然回到了他的故土,但他的两个儿子却在这儿安顿下来,并逐渐和当地人交融,终究和土家人融为一体。据祖父讲,假如往前追溯,咱们这支陈姓 宗族却来源于江西的义门。义门陈从唐代开始聚族而居,到宋仁宗年间已历十五代三千九百多人。祖父讲的“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即是描绘这个宗族鼎 盛期间的情形。这个宗族在唐宋期间被树为忠义孝悌的模范,后因为宗族不断强大而给统治集团带来危机,所以在包拯等重臣的主张下,朝廷以忠孝模范教化民风为 由把宗族分为291家遣往全国各地,湖南澧县的陈氏宗族便有其间一处。据祖父说,在澧县的祠堂里还挂有“义门世家”的牌匾呢。
恩鹤公路上的水槽垭和古道恩鹤路上的望乡台仅一步之遥。每到雨后初霁的早上,雾霭从山沟和盆地升腾而起,在望乡台下构成一片雄壮的云海,高高低低的 山峰于云海中构成大巨细小的岛屿,云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安静如镜。古道恩鹤路抛弃后,交游于鹤峰与恩施的行人便把登顶小憩的当地改到了水槽垭。恩鹤公路 改扩建时,施工队特意在这儿建了一个观景台,所以,常有远近拍摄爱好者带着“蛇矛短炮”在这儿捕捉美景。我曾在一个拍摄展上看到一组相片即是拍摄于这儿, 相片一张命名为“中营云海”,一张为“中营二台云海”。在我看来,中营这个命名太宽,二台这个命名太窄,水槽垭本来即是望乡台的一个延伸,何不就命名为 “望乡台云海”呢?
站在望乡台眺望,苍茫云海望不到边沿,我想,云海那儿会不会即是湖南澧县呢?当年,我的祖上假如桡一叶小舟,带着两个稚子,划过漫漫云海,来到另一端中营,这么也可减去行进千里的艰苦。
澧县于我,仅仅是个地理上的词汇,早已没有了家乡的概念,我的家在云海北面的止境,那个当地叫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