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入鲁
明初出于海防需求,先后在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设立卫所。这些卫所与辽东、浙东的沿海卫所连成一片,意在抗击倭寇入侵。据明人胡宗宪写的《筹海图编》记载,当时抗倭曾调集”客兵“入山东、浙江沿海作战。而客兵多是来自西南和湖广的少数民族。
充军入鲁
依照明朝“流刑”规则和“充军”史实,内地人犯法当“流者”,大多充军至云南或辽东地域。但云南人犯法当“流者”,则有两种处置办法,一是充军到云南的“极边烟瘴之地”;二是发往山东、辽东等沿海卫所效能。例如清朝时期吴三桂旧部大多被发往辽东沿海卫所充军。
昨日,肖继祥又向本报提供线索:云南除了朱惠荣教授,还有一位叫朱端强的教授,也曾帮本人厘清过一些历史事实。
云南教授撰文
接到肖继祥的电话,是在1998年,朱端强刚发表论文《<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商榷》不久。此文中,朱端强批驳了《中国历史天文论丛》1993年第2辑署名风良写的《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所提及的,山东地域家谱中呈现的“云南”或“小云南”,不可能是今天的云南一说。风良的观念是,“明初政令不及云南”,这些宗谱上呈现的“云南”或“小云南”,可能是来自豫南、汝南或是山西的“云中之南”。
文章刊发后影响很大。一天,他忽然接到一个生疏人的电话,对方说姓肖,祖先是明朝初年从云南昆明县棋盘街迁到山东的。原本宗谱上写明了“自来云南”,但由于山东局部学者以为所谓胶东半岛居民祖籍所指的“云南”并非来自云南(滇),而是从山西的“小云南”迁来的,他因而感到迷茫,想讨教到底明朝初年有没有云南人迁往山东,本人的老家终究在哪儿?
听完肖继祥的讲述,朱端强以本人考证的结论通知他:胶东半岛上居民的祖先的确有一局部来自云南,这种说法没错。但关于肖继祥宗谱所记“五沙卫”“棋盘街”“柳树胡同”等地名,因缺乏史料难以考证。“棋盘街这个地名很多城市都有,由于以前城墙之内的城市、街道不都如棋盘一样吗?但柳树胡同是北方的称谓,那时忙于其他事,所以这两个地名也没有时间去考证。”朱端强遗憾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