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不少读者反映,襄阳古城墙又被人“破墙打洞”,这也是长期以来的恶疾。连日来,记者绕襄阳古城墙数周,发现城墙内侧有100多家门面,外侧则被凿了十几个洞,作为门面通风、排油烟的出口,邻近众多市民对此表明不满。
记者从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和襄阳市文明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以下简称文新局)了解到,现在本地正在对“城墙”进行专门立法,《襄阳城墙维护法令(草案)》现已过屡次意见搜集和修正,襄阳古城墙作为已申报国际文明遗产“中国明清长城”的古城墙之一,这项立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百余门面“侵吞”古城墙
元朝末年,始建于汉朝的襄阳古城墙毁于烽火。明朝初年,古城墙重建,现有城墙基本保留明、清城墙的格式,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完好的古城墙之一,为中国城墙模范。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因城墙损毁严峻,本地采纳招商引资的方法,修正古城墙。作为报答,投资方有40年的经营权,这一百多间“开在城墙里”的门面,也从此时具有了“合法”的外衣。
这些门面有的是古玩店,有的是书画室和宠物店,还有小餐馆和洗脚店。“这是一个前史遗留问题。”记者采访时,几个在城墙根上谈天的市民说,这简直是尽人皆知的作业,解决起来并不简单。
城墙上打洞屡禁不止
采访时,一家古玩店的老板通知记者,像南门城墙这么的状况,襄阳古城墙共有3段,包含西门城墙南段、南门城墙西段和南门城墙东段,共600多米,门面有150多间,均是合法经营。
一家宠物店的经营者说,这一批建筑的城墙,其时规划成“外墙闺阁”方法,即外面是城墙、里边是商铺,因为当初没有规划通风体系,商户要设备空调、抽油烟机等,就要在城墙上挖洞。
这排门面背后便是城墙的外墙,正对护城河,这条河最宽处达250米,均匀宽度180米,有“华夏榜首城池”的美称。
记者来到南门西段靠近护城河的墙体,看到大小不一的十几个洞,一名在临河绿道上漫步的老者看到记者摄影,赶紧凑上去说:“这面墙上经常被打洞,大的直径有二三十公分,小的也有十来公分,不是通气口,即是油烟机排烟口。”
据其介绍,他就住南门邻近,这些门面在墙上打洞老是制止不了,政府部门也经常来查看,发现有洞就用砖和水泥补起来,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新的洞。记者在这名老者的带领下,看到城墙上几处水泥封堵过的痕迹,但与之不远处也有一些新的洞,城墙根上还有破碎的墙砖。
记者凑近这些大小不一的洞口,能够显着听见排风的声响,有一个藏在树后边的洞口,显着可见排出的油烟,有些洞口还有残留的油渍。
依据一些商铺经营者的说法,本地政府有意收回这些门面的经营权,对其进行填充修正,作为文明遗产维护起来,因而很多人也不愿意投入太多,设备油烟净化设备。
第一批立法重视城墙维护
襄阳市正式取得立法权是在本年1月1日,但襄阳古城墙的立法作业却在更早之前就启动了。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一年3月份开始,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就开始了2016年立法项目的搜集作业,经过在媒体发布搜集布告,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定向搜集立法主张,分类召开社会各界座谈会等方法,共搜集各类立法主张203条。
经过分类、汇总和整理,结合构成立法项目主张共43条。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本着“契合立法权限,表现当地需要,社会重视度高,条件相对老练”的准则,经过群众重视度对比剖析、与政府法制办及有关职能部门交流洽谈、展开立法项目专题研讨、调查学习外地经验等方法,对立法项目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证明挑选。
2015年12月7日,确定将“襄阳古城墙维护法令”作为取得立法权后的第一批当地立法项目,这即是“表现当地需要、社会重视度高”的直接表现。“期望经过城墙立法,能有用破解襄阳城墙维护难题。”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该负责人说,现在,《文物维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则,缺乏具体的法律标准和法律标准;实际中,在城墙上及周边“架起高压线路、破墙打洞、拓荒种菜、倾倒垃圾”等各种损坏城墙环境的景象屡禁不止,难以根除。
为前史文明立法提供样本
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襄阳城墙、西安城墙、南京城墙、临海城墙等八座城墙,“打包”列入明清城墙申报国际文明遗产准备名录。依据“申遗”规则,“拟定对于遗产本体的专项当地性法规、规章和标准性文件”是必备条件。
记者了解到,与襄阳古城墙一同“打包”申遗的还有荆州古城墙。依据我省12个市州的立法需要和特征,襄阳市在古隆中、襄阳古城墙、习家池等前史文明方面特征显着,荆州市则在楚文明、三国文明、赤色文明等前史文明方面有很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