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武汉园博园内,照旧繁花似锦。从北门穿过花溪谷,拾级而上登顶荆山,从前的垃圾场已彻底被眼前的绿意掩盖,园博会作为展会告一段落,但它的景象将得以保存,不与江城市民及广阔游客说“再会”。
建园理念经受考验,获院士、市民齐点赞
曩昔一年,家住常青花园的耿湘已到武汉园博园玩耍30余次。喜好拍摄的耿湘说,刚开始她专挑蓝天白云的好日子,拍了许多“巨大上”的相片。后来她发现,园博园的雨景和水景更具风情。
拍摄喜好者廖晶更在画中有诗以外,惊喜地发现了园博园的透水“隐秘”。“一次下大雨,马路已有积水,可车行至园博北门进口时,地上彻底是干的。”廖晶说,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园博园地面上有许许多多小的通气孔,看上去还没有小拇指盖大,不只不影响漂亮,还有奇特的吸水功用。
这招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的重视。他认为,园博园的荆山、楚水,从欣赏的视点看,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叠山理水的根本方法之一;但从功用性视点看,水不断循环使得水质得以净化,联系灌溉系统让上游水充分利用,这是一组功用性景象,反映出“海绵城市”的建造理念。
大到垃圾场的处理,小到一块废旧资料的运用,散步园中,游客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景致。搅拌机里剩下的混凝土,变成了“假山石”;上色的旧轮胎,成了小花钵;混凝土桩头,变成了歇息凳;旧钢筋也变成了形状多样的艺术品。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对此欣赏道:武汉园博园,成功完成了“北掇山、南理水”的生态建园理念。
600多场活动轮流演出,为日子敞开又一扇窗
“武汉园博园从准备之初,就充分体现了市民、游客的参加性。”武汉园博会执委会担任人称,本届园博园在活动安排方面,最大的惊喜是调集了一批民间藏品,在长江文明馆北厅组成了欣赏石、鼻烟壶、西洋银器等26个博物馆,形成了湖北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小镇。
园博会开幕至今演出600多场活动。仅今年春节期间,就有60万人次的游客游园博、赏花灯,一些家庭乃至把年夜饭搬到了汉口里。家住东湖边的蔡先生由衷感叹,看到汉口里庙会举行的活动非常欣喜,老街区的门牌、热闹的风俗活动,似乎让他回到30年前,感触到老武汉的传统和历史文化。
3年前退休的曾想菊,在这里找到了新的趣味。她回想,2个月前首次和家人逛园博时,偶遇园林艺术馆的插花讲座,来自浙江的插花大师应国宏的一段话让她形象深入:“园林是来自日子的美,通常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花蕾,乃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生果、蔬菜,都能成为日子的艺术品”。尔后,曾想菊在老年大学中找到了有相同日子理念的姐妹们,每周全园博园赏美景、学插花,“恰似日子又敞开了一扇窗”。
过半游客来自外地,获世界大奖令武汉声名远播
自开园起,不论是不是刮风下雨,来自武钢的志愿者周智敏都坚持双休、节假日到园博园义务效劳,目前他已义务效劳50多天。他说:“每次到园博园效劳,我都有新的收成、新的感悟,黑夜再回味与考虑,并经过诗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目前现已写了近300首与武汉园博园有关的诗篇,为的就是传达园博、传达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