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墙体广告 日前,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公布,贵州京剧院原创大型历史京剧《黔人李端棻》经过几轮评选憾失本届文华大奖。尽管如此,这却是贵州京剧院时隔16年后再次登上文华奖的平台,将贵州的京剧艺术,展示给全国的艺术家们欣赏。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贵州京剧院,与《黔人李端棻》的主演、贵州省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聊起了该剧的幕后故事和来黔十年所见证的贵州京剧变化。
连轴转
演出、参评都出彩
作为文化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放在艺术节上评选,评选出来的作品都是全国艺术院团中的精品佳作,同时也代表了院团的艺术水准。据了解,此次《黔人李端棻》是从近160个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并参评“文华大奖”58个作品之一,其中京剧作品仅有3个。
谈起这次入围参评,冯冠博用了“突然”来形容,“我们没有想到这次能入围文化奖,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在艺术节期间,我们将赴墨西哥进行演出。”匆忙中,贵州京剧院终于在10月初拿到了具体参赛时间,不过,却与墨西哥的演出时间“撞了车”,“经过多次协调,我们的参赛时间最终被定在了28、29日,也就意味着我们结束演出后立马就得回国。”在冯冠博的回忆中,加上十个小时的晚点,团员们这一次历经近三十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在28日凌晨赶到陕西省富平县。来不及倒时差,也顾不上旅途的疲惫,只休息了几个小时,一早就赶到剧场走台排练,晚上七点半准时演出。“好在大家表现都非常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的演出都是掌声不断。”
对于饰演李端棻这个角色,冯冠博向记者透露,尽管已经和“他”磨合了多年之久,但至今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挑战。据冯冠博介绍,这部戏是贵州京剧院2013年创作推出的,历史上对李端棻的记载仅有零星片段,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构造,于是,李端棻的人物形象只能靠冯冠博凭借经验和想象去摸索着演,再加上剧中四个年龄段的跨度,唱腔、念白以及形体上显著的区别,让冯冠博倍感压力,不过也正是这部剧,让他的表演的厚重感大大增强。
而接下来,冯冠博也向记者透露,目前全院正在创作新剧《王阳明》,预计年底推出,也将由他饰演王阳明一角。
十年沉浮
登上最高平台
回忆起与贵州京剧院相伴的10年时间,冯冠博满眼自豪地说,“经过10年的努力,如今贵州的京剧艺术早已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国家级的平台上展现自己,传播自己。”2006年,冯冠博被现任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相中”,并伸出了橄榄枝,或许是看到了自己在贵州这个平台上的发展空间,冯冠博便从河南京剧院来到贵州京剧院,“那时,演员们都在租的厂房里练功,借用杂技团的大厅排练,虽然条件有些艰苦,但是,好在大家都有一颗京剧心,也齐心协力克服了很多困难,通过多年的坚持和精益求精,最终让如今的贵州京剧院在国家级的平台上,用专业赢得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中,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作为《黔人李端棻》的艺术总监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了这次的幕后感受,侯丹梅“尽管没有上台,但我也没闲着,甚至比自己上台还要紧张和忙碌。”原来,在贵州京剧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大戏,院长侯丹梅都会亲自为主演化妆,“团员们都喜欢让我给化妆,觉得上台后会特别自信,而我每次化妆也会有意无意的再叮嘱、鼓励几句,算是给演员们的一颗定心丸。”在侯丹梅看来,她把团里的这些演员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大到演出上,小到生活上,无一不让她操心,却也乐在其中,“十年时间,我都没回家过个年,因为这帮孩子很多家不在贵阳,我得陪着他们。所以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在院里的食堂里团着包饺子,现在有的谈了恋爱,还会一对儿一对儿的往这儿钻,就是把这里当家了。”
新美墙体广告 http://www.gyxm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