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书院”是由我国孔子基金会兴办的公益品牌项目,是以宏扬、传承孔子优异教学思想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学渠道。
“‘孔子书院’经过经典诵读、德行礼仪、国学讲座、家风家教等课程来倡议文明,传承美德。”我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孔子书院推动委员会主任邢成湖说。
邢成湖表明,孔子是我国巨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学家,更是中华民族优异传统文明中儒学的奠基者,宏扬传达孔子思想、传统文明在当今有现实意义。现在各地创立孔子书院700余所,其间300余所是在校园当中。
27日,记者景仰访问了这位钟情翡翠雕琢的自学成才型玉雕师,他侃侃而谈看似“巨大上”玉石雕琢,将其解释为一种“不失天然、因势成趣”的艺术情绪。
我国的玉石使用稀有千年的历史,玉雕技法也跟着时代的开展不断创新。我国人爱玉,在文学著作中,人们常常用玉来描述夸姣的质量和高尚的品德,古代玉器是皇室和贵族的专属用品,也是身份和位置的标志。
关于学玉雕,他并没有拜过师。“由于对玉雕深深的酷爱,所以才能越雕越好。”董锦灿童年时期就在家里开的技术厂里游玩,对撒播了千百年的泥塑、木雕技艺等潜移默化、饶有兴趣。1993年,刚满17岁的董锦灿参加雕琢的一个汉白玉著作《弥勒佛》取得其时许多我国玉雕大师的认可,该著作后来还被一名香港客商收藏。
自小酷爱雕琢的他后来由于家庭因素,去部队当了兵并进入军校学习。随后,他一直在军队、边防部分作业。
不过让他惊喜的是,他在从戎时期有时机修习了绘画,取得较好的美术功底。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作业之余,陆续创作了不少著作。尤其是他在惠安边防部分作业时,空余时刻就向本地的石雕大师请教、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