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墙体广告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在此演绎了一场千古悲剧。
关羽逝后,其首级由曹操以诸侯礼安葬于洛阳,身躯则由孙权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当阳关陵。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关羽故里山西解州有一衣冠冢)。”
宋代以前,当阳关陵一直是座大土丘,人称“大王冢”。然世人感关羽忠义神勇,常结伴前来敬香化纸,求其保佑。随着民众对关羽崇拜日深,佛、道、儒诸教先后把关羽请上神坛,历代封建统治者也不断为关羽晋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关陵祭祀活动也就愈演愈烈。官方为“每岁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民间则是从除夕至元宵,以及清明、月半、关羽生日、忌日等时节皆有祭祀。
祭祀期间,关陵内外民众云集,善男信女烧香叩头,文人墨客探胜寻幽,商贾巫相摆摊布道,经商的、卖艺的、唱戏的、赶会的,人物荟萃,热闹非凡,经日不散,形成盛大集会,年年相袭,相沿成习,民间称之为“关陵庙会”。
“当阳关陵庙会是弘扬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重要载体,”关帝文化杂志主编朱振汉介绍说,人们去逛庙会,去给关公上香,首先是崇拜关公的精神。
遥想当年,关云长戎马一生,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人格魅力。其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使其成为世人公认的道德楷模,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数百年来,当阳关陵庙会深得关公信徒、广大民众的推崇,纷纷前来赶庙会、拜关公,其影响近至荆州、荆门、宜昌及周边广大地区,远至外省及港台海外。
日军侵占当阳时期,关陵遭到严重毁坏,庙会活动中断多年。
1991年,台湾关公信众捐资重建了关公铜像,并在当阳关陵举行了铜像安座仪式和盛大的祭祀活动。此后,当阳关陵庙会得以恢复,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6届。2012年,当阳关陵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年75岁的关章训是关公的第62代嫡孙,也是当阳关陵庙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据《关氏家乘》记载,关羽下葬之初,其孙关樾就在此为其守墓,进行祭祀活动。至宋开宝年间,朝廷“置守冢三户”,官方认可由关氏后裔专门管理关羽墓冢,并主持祭祀活动。清雍正“十一年,增当阳博士一人,奉冢祀。”(《清史稿》)
“我父亲是最后一任博士,”关章训介绍说,旧时关陵内建有博士署,历任博士一般由关氏族人公举,经官方认可,大房长子世袭相承,称为五经博士。关陵共历十任博士,计200余年。
2016年9月6日,当阳关陵秋祭大典与关陵庙会同时举行,台湾苗栗参访团、台湾东龙宫祭祀人员、关氏后裔、信众及当地民众共千余人参加了庙会活动。祭祀仪式上,关章训为台湾东龙宫主祭官骆文龙授衔并恭佩绶带。随后,骆文龙率信众献礼、上香、恭读祭文,按台湾祭祀礼仪对关公进行了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