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墙体广告 一个在商用车市场领跑,具有中心技术体系的企业,为何决意进入乘用车市场?它在商用车范畴的技术沉淀能为乘用车品牌奉献什么?
近日,山东潍柴集团旗下潍柴汽车正式亮相北京,并正式发布了旗下首个乘用车品牌——英致。在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时下滑的今天,潍柴进入这一范畴是不是一场冒险?它的胜算又有多大?业内有着很多的疑问。
潍柴汽车总经理叶子青用了两句话来解答,“后来者也有时机”,“时机留给有准备的人”。从2009年全资收买重庆嘉陵川江汽车正式踏入乘用车范畴到今天,潍柴准备了四年。2013年3月,潍柴乘用车消费基地在重庆江津双福正式奠基,初期产能为10万辆,2014年上市的SUV将在那里下线。
从英致现有的产品规划来看,将包括SUV、皮卡和MPV三类产品,假如前期开展顺利,进入轿车市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英致的开展规划,让人想起了今天风生水起的长城汽车;英致管理层的构成,让人想起了颇具国际范儿的观致;英致“多国七地”的研发散布,则让人想起了崛起中的长安汽车。从潍柴发布的一些内容看,在人才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上,英致是不惧任何自主竞争对手的。
叶子青此前在美国福特汽车工作多年,具有国际化的管理经历,与潍柴汽车研讨院副院长杜彬都属于海归派。常务副总经理韩黎生是老潍柴人,擅长企划和财务管理,营销公司总经理谢凤高曾担任长安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技术研发方面,潍柴集团具有包括潍柴汽车在内的研发人员超越4000人,现阶段潍柴汽车的研发团队中具有20名以上的海归专家。国际化的人才体系,为英致的胜利奠定了根底。
在英致品牌发布会上,潍柴汽车发布了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是“英致”品牌的起步阶段,其内容就是搭建好潍柴汽车的整体平台,其中包括“英致”的产品构造体系、供给链体系、经销商体系和树立一个消费的平台。潍柴汽车表示,该阶段的目的就是使先期消费的产品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口碑。
第二步是“英致”的逾越式开展阶段。其中不只包括兼并重组海内外企业,还包括与其他企业停止合资协作等,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开展目的。
第三步是“英致”的国际化阶段,力争进入国内知名的汽车企业行列。潍柴汽车不断以为,中国的汽车市场总量很大,“英致”希望精准定位于细分市场,走差别化的道路。
2013年3月29日,潍柴汽车乘用车项目正式奠基,厂区占地超越1300亩,规划新建工厂面积为14万平方米,具备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建成后估计年产能超越30万辆。在已发布的产品中,有城市休闲SUV S201、多功用紧凑型MPV M301,以及全尺寸高端皮卡P80和一款主打越野的SUV车型。
叶子青表示,市场并不属于先来者,而是属于强者,虽然曾经的商用车经历并不会直接为乘用车所用,但背靠柴油动力和商用车巨型企业,潍柴汽车在资金和人才招纳上不会存在太大短板,有成为强者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