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西县城出来,车子在大山里转了90分钟后,绕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一亮:宽广的江水黔西
墙体广告静静地在峡谷底下流淌着,碧绿如玉,深不见底;岸边的峭壁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脚下的路途似乎一条玉带,从山巅蜿蜒而下,沿着超过60度陡坡拐了28道“回头弯”,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到了。
“来个蒜泥笋尖吧,咱们这儿的蔬菜肯定是纯天然无公害培养的,清香可口;这鸭池河里的鱼也不错,野生的哦,肉嫩得很……”35岁的杨守金拿着游客点好的菜单,跑到厨房开心肠对老婆说:“看来今天的生意又不错!”
“局势大好百姓安居,太平盛世万民乐业”。农历新年降临,杨守金配偶在家门口贴起了这样的一幅对联。作为受益户,杨守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几年他们村的巨大变化。一年前一家4口还挤在破烂茅草屋内艰难度日的他,对一年的变化“感觉有点像在做梦”:不但住进了宽敞亮堂的砖瓦房,办起了农家乐,家里还购置了
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光是靠办农家乐,这一年我就赚了两万多元。要是没有民建中心和县里的帮扶,是不行黔西
墙体广告能有咱们家现在这样的光景的。”
位于乌江鸭池河畔的化屋村曾是
毕节地区最贫穷的苗族村落之一,几年前仍是一个典型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阻塞小渔村。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没有路途,全村175户乡民住的都是茅草屋,低矮阴暗,祖祖辈辈靠房前屋后的石头缝儿里种点苞谷,勉强维持生存。乡民要想走出村子,有必要通过一段被称为“逝世地带”的悬崖徒手攀岩才干走出去,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从2004年开端,民建中心将黔西作为要点帮扶县后,拉开了化屋嬗变的前奏:民建中心将化屋村确认为黔西
墙体广告社会主义
新乡村建设试点村,投入帮扶资金近300万元,在保存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175户乡民的民居进行改造,并对近万平方米的户间便道和院坝进行硬化铺设;发起民建会员企业捐资50万元,在村里援建了小水窖和沼气池;活跃联系民建会员企业家和爱德基金会捐资帮助,实施了枇杷栽培、樱桃栽培、生姜栽培、翻滚养牛、翻滚养猪、篁竹草栽培演示以及石漠化管理配套工业开展等农牧科技项目……
要想富,先筑路。2007年,民建中心先后和谐交通部、省交通运输厅出资800余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00万元,修建了新仁乡至化屋村14公里油路,成为黔西县的第一条通村油路。
为了让乡民找到一条自我开展的生存之路,从2007年开端,民建中心依托化屋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黔西县的合作下,引入资金数百万元,兴修旅行基础设施,培训相关从业人员,帮助乡民大力开展村庄旅行。4年来,已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行收入近百万元。目前,化屋村已黔西
墙体广告成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精品旅行景点,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旧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凤凰”。
化屋巨变是民建中心8年帮扶黔西的一个缩影。
8年帮扶真情无限
2010年1月29日,刚出访回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心主席陈昌智一下飞机,就在北京听取了民建中心帮扶联系点——黔西县首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对黔西县经济社会开展和帮扶工作情况的汇报。当了解到作为黔西县城惟一水源的附廓水库库容量已不能满足县城经济黔西
墙体广告社会开展需要,亟待尽早发动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后,陈昌智当即表示,黔西县的事便是民建中心的事,民建中心将会尽最大可能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活跃促进该工程赶快立项开工。
自2004年被确认为民建中心的要点帮扶县以来,黔西县一直得到民建中心的关心与支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心主席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心第一副主席张榕明,全国人大委员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心原主席成思危等,先后带领民建会员企业家及有关方面到黔西县观察指导工作,多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黔西县的开展方向、扶贫攻坚、资源开发、社会进步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在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调整、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帮扶,处理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极大地推动了黔西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
民建中心还明确提出“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不断线”的帮扶标语,先后4批派出了夏赶秋、朱靖泓、李维平、李晔鸿黔西
墙体广告等8名优秀干部到黔西县挂职,直接参与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抓项目、促引资、跑和谐、督落实,为当地经济社会开展献计出力。
在民建中心的联系和谐下,各级民建安排、会员企业、会员无私帮助,大力帮扶,活跃投身到黔西黔西
墙体广告各项社会工作的开展中。几年来,在黔西10个城镇别离援建了13所期望小学、1个教学点和一个“爱心家乡”教师宿舍,处理了4400多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赞助500多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尤其是已故民建会员黄佩球先生一家人更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为黔西的教育工作捐资出力,把爱心不断播洒在黔西的土地上。针对群众吃水用水难的问题,民建企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爱德黔西
墙体广告基金会几年来捐资500万元,援建在建15个人畜饮水工程、2200多口小水窖和1个水库修理工程,使5个城镇的群众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