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六鼓暨五花诸艺考
(七)平定本土讶鼓的开展演化
1.(纯鼓动性)平定讶鼓首现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鼓说》云:“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八月,……。城庆欢颜,尚公令亚领,魌为‘讶’,鬿为‘砑’,魍为‘厓’。”此文于前文多有引述,兹不冗复,单就讶鼓稍作解析。这一记载是吾郡讶鼓出场的最早记载。讶鼓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现已存在,为其时郡中“五鼓”中之第三路鼓。在此次突围擒获流寇的战役胜利后,尚公曾组织郡中讶、砑、厓等传统鼓种与古亚、衙鼓一起参与“城庆”活动,讶鼓队员们便是戴着魌头傩面伐鼓狂舞,狂叫咆哮而进行扮演的,故这一记载反映出讶鼓在其时社会中的扮演状况。
讶鼓队还参加过崇宁壬午年(1102年)平定军使、西梁院使高权公组织的蒲台山祷雨活动,当年公然获得灵应而“秋大弆”,讶鼓队又参加了差吏杨幹、牛素山组织指挥五鼓百戏在蒲台山的迎驾酬神活动。在此次扮演活动中,讶鼓队与其他四鼓协同共演阵一百二十套。
《鼓说》记载讶鼓在其时的节日活动中的扮演情状曰:“讶舞于吼”。此四字是说,其时郡中讶鼓的扮演景象是无说白与歌唱,只需戴着魌头、踏着节奏并不太快的湩湩鼓节,翩然狂舞,喧吼嘶鸣,阵法精约、心情高昂豪宕。北宋时吾郡讶鼓的扮演形状,大略如此也。
由于宋金替换之际连年战乱,郡鼓处于濒危状况,但仍延续。故赵秉文来平定州莅政后,尚能“绍醍醐于凐,拔六鼓,清本末”,郡鼓得到复兴,一起还将剧院、北里中头套之类扮装方法引进郡鼓之扮相中,然后在赵公之后,郡鼓艺术水准得以提升,“歌舞升平亦数十年也。”讶鼓在这数十年中依然活泼,其情能够想见。
《鼓说》中虽无郡鼓在元代的有关记载,但六鼓在元代依然得到了微弱的传承,这一点在阅读了《鼓之说》之文后,能够感觉得到。但是到了元末明初,郡鼓处于濒危状况,幸而夏廷器于宣德十年(1435年)任平定州儒学学正后,政务之余,“勘勘勒裘”,然后得到宋碑数方,碑中记载着有关平定六鼓艺术的很多信息,遂“铺册桑梓”,对六鼓艺脉进行刨挖,兼据近闻轶事而进行整合,又一次拯兴郡鼓,使之嗣承各有着落。然后奠定了夏公之世后(宣德年间)到清初中期郡鼓艺术的辉煌和繁荣之根底。有关明初中期讶鼓的扮演情况,《鼓之说》有“惟四者殊,肃将也。”这样的记载。所谓“四者”即指六鼓中的第四路鼓--讶鼓也。而“殊”,即其扮演形式与它鼓有很大不同。整个讶鼓队为肃将扮装。
2.纯鼓动性讶鼓向歌舞说唱型讶鼓的演化
讶鼓在明中晚期的扮演景象,《鼓之说》有“缁讶乔毅唱”之记载,意谓:昔阳讶鼓的扮装特点是鼓队演员皆著黑色服饰,其间闻名主唱演员叫乔毅。
此一句话记载,非常重要,为研究平定(阳泉)文迓鼓的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它提醒了以下信息:
此前吾郡六鼓之中的第四鼓“讶鼓”出现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虽经宋、金、元几代的长期撒播,但其扮演形状一直保持着一种粗狂豪宕、翩舞咆哮的纯鼓乐性的扮演状况。
到了明代,不安于程式化现状的州治以及乐平县的讶鼓演员,对讶鼓的扮演艺术进行了斗胆变革,将之从戴魌头傩面,狂舞咆哮的豪宕型扮演风格转而改造为有鼓节,有套花式演阵,更重要的是加进了民间说白小唱,经过一百余年的实践,到了明中期(即弘治年间,1488-1505年)便现已造就了乔毅(乐平黄岩都人)这样一些造谐深厚的、闻名的讶鼓演唱演员了。
以上两条说到底是内涵要素,而终究使传承了几百年的第四路鼓,即纯鼓动性的讶鼓演化为歌舞说唱讶鼓,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外在要素。不满于已有现状的古州文人学士、民间演员,在扮演艺术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立异,然后使明代,乃至清代成为吾平定古州文艺大开展的辉煌期和繁荣期。比方我前文现已说过的,州衙的忽弋千户文俊 ,将南鼓莲湘引进吾州,先与衙鼓,而后固定与亚鼓交叉合作进行扮演;再如苇泽关演员斗胆立异,发明了一种骑在立刻进行说唱扮演的艺术形式--马鼓穿花,并与苇泽厓鼓组成一对姊妹艺术合作扮演,然后常常发生了轰动效应。到了清代,吾州民间演员和有识之士在文艺立异方面的建树,则更是层出不穷。正是在明初的这样一种文艺立异的气氛中,精明的演员才对其所熟谙的讶鼓艺术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斗胆变革,将元代撒播于民间的村里迓鼓从外地移植到吾州讶鼓之扮演中,这是终究形成由纯鼓动性的讶鼓转变为鼓、舞、说、唱形式的讶鼓的外在要素。而且,这一扮演方法与现在平定、阳泉市郊等地仍撒播的文迓鼓高度一致,然后印证了吾在愚作《平定武迓鼓》一文中说:“据文献考证,今(平定、阳泉、市郊)之文迓鼓似是由元代的村里迓鼓演化开展而来的”论说是合乎情理的。但需求批改的是,原以为是在纯鼓动性的武迓鼓演化开展而来的,则应批改为是在纯舞性的,发生于本郡的而且传承了几百年的讶鼓根底上引进外地的村里迓鼓的扮演艺术演化开展而来的。这一批改是必要的。所以,现在再强调一句话,古州讶鼓是今存文迓鼓的宗祖。但“迓”字仍应还原为“讶”字也。
《鼓之说》既而云:“大明乔公宗鼓而宇,诹至其讶,暨献于明远公。”此一记载说,明代,乔公(此公无从稽考,疑为乔宇之祖乔毅),遵从(讶)鼓祖制而传至乔宇;乔宇又经过一番探访咨诹而得到讶鼓艺脉而献于明远公(亦或乔姓)。
再记曰:“讶若津玘、驴歌、受哥;平砑若聚才、东哥、兴四郎;近者州之梦花族也。惟厓别之于苇泽马鼓串花矣。”此段记叙,(约在)晚明,州治内的讶鼓传人有津玘、驴歌、受哥等。
《鼓之说》继曰:“渊淌乐平,昔岩二都之传,若安阳宋氏廷辅息州城之讶,揉南鼓莲湘于一二,莫是而宗。”此文说,为弄清郡鼓之艺术源渊,张士林公曾亲赴乐平一趟,因而知道昔(阳)、(黄)严二都所传讶鼓,与安阳沟村宋氏廷辅之讶鼓,均以州城讶鼓为滋息之源也。并还糅入些许南鼓莲湘之演唱方法,所嗣非一宗也。
《鼓之说》又云:“若白岸贾氏居仁,锁簧冯源、马五梅,其亦为公属之舞鼓者乎?”此记载说,又如白岸村的贾居仁,锁簧村的冯源、马五梅等,他们所传承的鼓艺似乎亦均为耀庭公所考证嫠定的说唱鼓动乎?乎,即疑词也,便是说从郡鼓的头绪来看,白岸、锁簧村的歌舞说唱讶鼓,或许也是耀庭公考定而传下来的,但也未可非常确认。所述乃清中晚期之事。
3.乐平县昔阳、黄岩二都的讶鼓支脉
综合上述四段引文及其释文可知,平定州辖县乐平有两个歌舞说唱讶鼓支脉,即昔阳都讶鼓和黄岩都讶鼓(引文中所谓“昔、岩”二都,即指明清时乐平县的昔阳都和黄岩都)之所以在明清两朝,乐平县一直是讶鼓艺脉的活泼之区。黄岩都一脉讶鼓在我们所熟知的乔尚书宇公之族传承;而昔阳都一脉讶鼓则在安阳沟闻名讶鼓演员叫廷辅的宋氏家族中传承。而且这二都的讶鼓艺术都是从平定州城的讶鼓演员手中学到的,而且还糅入了南鼓莲湘的演唱技巧而自成艺脉。
乐平县昔阳都安阳沟村,不仅有讶鼓祖辈撒播,而且还盛开着一株馨香不息的(武)迓鼓艺术之花,这一脉迓鼓亦是在宋氏家族中传承。在晚清,正是这一家族中的名叫宋来柱的闻名演员,将其迓鼓技艺合盘托出,传给其本籍平定州井芝峪村的宋氏家族,才使平定(武)迓鼓得以完整地撒播至今,我也才有条件将其整理成册,于今排印刊印成书,庶几撒播于后世。宋来柱祖上客籍为平定县井芝峪村,而井芝峪村与明代的迓鼓之乡西回村为近邻,据此推断,昔阳安阳沟宋氏家族所传承的(武)迓鼓,所宗乃为平定西回村耿氏迓也。
到了清中晚期,由于时局所迫,亚、衙、砑、厓等四鼓逐渐走向衰亡,郡鼓中惟迓(武迓鼓)、讶(歌舞说唱讶鼓,即文迓鼓),不仅盛行于世,而且还不断地在开展普及。故那个时候除州城和乐平县昔、岩二都有讶鼓艺脉长期传承外,在州治中的锁簧、白岸等多村均盛行有讶鼓艺术,而且还涌现出像贾居仁,冯源、马五梅等闻名的讶鼓名演员。
4.州域讶鼓为州北(今阳泉市郊)、盂县文迓鼓之宗脉还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无意中得知盂县也撒播有迓鼓(歌舞说唱迓鼓,即文迓鼓)艺术。那时我接触迓鼓艺术时刻不长,不知其艺脉的来龙去脉,虽已过多年,此疑问犹存。而今天看到《鼓之说》:“若杏楼公承父命,赴盂邑查其脉,顺将讶鼓拔攽于牛镇周氏修德,今州北柄鼓者皆其宗。”这段记载后,心中的纠结才豁但是解,原来在盂县和今阳泉市郊撒播的文迓鼓之艺脉所宗,亦平定州城之讶鼓(即文迓鼓)也。
(八)古州衙、亚、砑、厓四鼓的悲情宿命
《鼓之说》云:“道光庚子,朝受夷匪,天道乏琴鼓,峨也公曰:‘衙之阨时也,厓者,马虹也;亚乐者,俗也;砑者,阴也;讶危者,运也;惟迓行者,神也,请掬也;余者痍也。’”此文说,道光庚子年,朝廷遭受外夷(西方列强)侵犯、抢掠、讹诈,天道不宁,故而鲜有琴鼓之乐。峨也公说:“衙鼓之衰,是由于时局所厄也;厓鼓者,仅余马虹一人;亚鼓之乐,是吾郡俗乐(意为人嫌不时兴);砑鼓者,犹被阴翳遮蔽而不能暴露;而讶鼓则亦接近危境而世运不济;惟迓鼓(武迓鼓)依然时兴,因不断地担任祭神迎神乐舞,加上时人的掬捧推崇而得存;余者(其他五鼓)皆被时运凌痍伤口也。”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
这段记载最后道出了除(武)迓鼓之外,其他五鼓悲情归宿--因“陷于洋桀之势”而皆消声匿迹矣。事实上是除(武)迓鼓与四鼓(讶鼓,即文迓鼓)之外,其他亚、衙、砑、厓等四鼓,皆从此消声匿迹。由于除上述记载外,《鼓之说》还有一条关于讶鼓尚存于世的记载:“皇皇千载,郡鼓威名倏忽陷于洋桀之势,天乎?人乎?其势非吾力而止乎焉!辛四鼓者,尚可慰瑁耶,然不知可否流芳乎?”此文说,皇皇千载,郡鼓之威名倏忽之间陷于凶恶残暴的洋人之势,奈何其势非吾力所能阻挠啊,幸而第四路鼓弱息尚存,犹一块美玉,令人慰藉。然未知可否传之于后世也。(第四路鼓即指“四鼓”,讶鼓也)尽管五鼓均遭伤口,但不等于均已灭绝,尽管讶鼓亦在被凌痍之列,然尚能支撑着伤残的肢体,坚守着古州的鼓文明阵地。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
公然,后来文讶鼓在旧时平定的南北乡,乃至盂县之地皆有撒播,至今犹存,是可慰藉诵风公(或墨卿公)当年那颗忧伤的心啊。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
(九)狂风暴雨后的讶鼓依然传世之原因
在1840年西方列强攻入我国之后,遭到局势的影响,“天道乏琴鼓”,古传八百年的亚、衙、砑、厓等鼓,在遭受摧残后,因它们的鼓谱杂乱冗长,阵法套路繁复而众多,触及人员规划较大,便一蹶不振,难再复兴;与此不同的是,如前文所述,早在明初,讶鼓遭到了外地村里迓鼓之影响,打击乐由原来的大板鼓及其大铙、大钹变革为小板鼓及其小锣、小镲;由原来的粗狂豪宕的纯鼓动性的扮演方法改为唱击念舞的小打小闹的小型扮演形式--即今存文迓鼓。所以尽管相同亦曾遭受伤口凌痍,但却比较简单康复,只需仅存一个技艺较全面的演员,就能在短时刻内东山再起,重新出现在节日活动中,是一件垂手可得的事也。此即讶鼓,即文迓(讶)鼓完存并传承于今之重要原因。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
清中期,平定州城的杏楼公(此公名字尚无考),在赴盂县覆按鼓脉之时,趁便将讶鼓传授与盂县牛村镇的周姓修德,然后又知道了今阳泉市郊(即当年的平定州北乡)三泉等村的文迓鼓,原来是从盂县牛村镇周氏修德一脉讶鼓传过去的,而盂县牛村镇周氏讶鼓乃宗法于平定州城杏楼公。至此,我终于弄清楚了讶鼓艺脉之源流: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 大约在北宋和平兴国五年到大中祥符元年(980--1008年)的二十几年间发生的讶鼓,其扮演形状为纯鼓乐舞蹈,狂吼怪叫加阵法演化,佩有魌头傩面。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
金代,这一扮演形状仍延续;元代,扮演形状仍旧;明初,不再戴魌头傩面,一切队员改为肃将扮装;明中晚期,由大板鼓及其大铙大钹变革为小板鼓(1面)及其小锣小镲与小打小闹的唱、击、念、舞型的演唱艺术--歌舞说唱讶鼓,即今存文迓鼓(清晚直到民国、新我国成立,这一演唱方法从未改变)。无论是乐平昔阳、黄岩二都和盂县、州北(今阳泉市市郊三泉村)及其平定州锁簧、白岸等地的讶鼓,其艺脉皆宗法于平定州城讶鼓也。山西阳泉市墙体广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