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年的光影比较,漓江的渔业史自身要更长远得多。甑皮岩窟窿出土的骨制鱼镖和蚌制饰物证明,距今9000年前的桂林先民就已过上渔猎日子。而漓江里的鱼类资本,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刻里,仍是桂林人肉类食品的首要来历之一。
如今,跟着年代的变迁,从前飘荡在漓江水面上的捕鱼号子现已渐去渐远,代代传承的鸬鹚捕鱼技艺如今也更多地作为一个旅游景象、依托着旅游观光而存在。
或许,漓江渔人的捕鱼号子能够变成绝唱,但归于漓江自个的渔歌却有必要永久地诵读。对漓江而言,那些日子在漓水中的生灵能够生生不息,才意味着漓江漂亮永久。
上世纪初,桂林东镇门外漓江上,渔民撑着竹排用鸬鹚捕鱼。在那个年代,渔民常在漓江象鼻山、木龙洞、解放桥等处岩石多、有木桩、水深而其它网具不易作业的地方用鸬鹚捕鱼,每只竹排上一般有三五只。
漓江渔民自古有驯养鸬鹚捕鱼的传统,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便有葡萄牙人将这种方法介绍到欧洲。
相片来历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这可能是漓江渔民最早的形象记载。(桂林市档案局供图)
图2:
上世纪30年代,渔夫在兴安古运河上捕鱼。相片来历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汉密尔顿图书馆。(桂林市档案局供图)
图3:
这是2013年一位外地拍摄师在漓江边拍下的鸬鹚捕鱼刹那间。现如今,漓江上鸬鹚捕鱼已更多地变成了游客和拍摄爱好者眼里的一道景色。(材料图像)
时刻回溯到10年前,广西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本环境首席专家周解正预备处理退休手续。此刻,自治区水利厅一个对于漓江水域生态系统的调研项目组织下来。没有一点点的犹疑,周解挑选推延退休,变成这次科考队的牵头人。
“漓江是我的母亲河。退休之前有这个时机,我也想为它再尽一份心力。”在南宁日子多年,今年现已72岁的周解向记者讲述起回想中的漓江时,形象依然是那么明晰。
儿时的周解,家住间隔漓江仅一公里的三皇路。夏天的午后,他常常与小伙伴扑进清凉的漓江。游累了,他们就翻开水里的大石头找小鱼,在岸边寻找水鱼蛋。“那时的漓江鱼许多,一下水就有小鱼叮脚后跟。”
漓江水美鱼肥,丰厚了桂林人的餐桌,也润泽了渔民的日子。据老渔民回想,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有时小鱼多到卖不出去,就会拿去肥田。
高中毕业后,周解脱离故土,在广西水产试验场从事捕捉作业,后又调到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与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后来也变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珠江水系生态专家。
离别几十年再回到漓江岸,这位老专家的心境并不轻松。
包括漓江在内的广西江河渔业自然资本,已近30年没有进行归纳的科学考察。这些年间,人类活动急剧添加,使得域内各江河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无穷的改变。而社会各方面反馈的状况显现,漓江的渔业自然资本现已开端枯竭。
为了把握准确的状况,周解和科考队别的成员在2年间5次调研漓江,规划掩盖80多公里江段。为了节约往返时刻,他们吃住都在一条船上。
调研的成果,有喜有忧。
但漓江也同时显现出了“亚健康”的各种危情。“由于电、毒、炸和过度捕捉以及水域环境改变影响,像鳤鱼、鳊鱼、乌原鲤,乃至鳡鱼、倒刺鲃等许多个别较大的经济鱼类现已难觅踪影。”周解通知记者,为期2年的实地渔业查询共收集到鱼类标本62种。与上世纪70年代收集到的119种比较,锐减近半。
科考队员们造访了蚂蟥洲、东江、草坪、杨堤等8个渔业队,并抽检剖析了20多户渔船的渔获物—— 一条船天天仅能捕获一两公斤的鱼,乃至还有空网的时分。由于鱼类资本衰竭,渔民的日子日薄西山,收入现已普遍低于本地有田有地的农人。
维护漓江鱼类资本刻不容缓,而维护的关键在于漓江鱼类的越冬、产卵场。这些越冬、产卵场是漓江鱼类生殖、索饵、越冬、洄游的必经之路和杰出的栖息地,也是漓江优胜生态环境的根基。
通过历时半年的沿江拜访、踏勘、丈量,科考队初次准确定位了半边街、净瓶山、油麻滩等11处较大规划的鱼类产卵场及冠岩潭—浪洲潭大型鱼类越冬场。这次抢救性的调研,给漓江渔业资本的维护指出了方向和方针。
2008年,市水产畜牧兽医局敞开鱼类资本维护区的申报作业。同年,周解和市水产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一同前往国家农业部,对维护区的申报进行辩论。现已64岁的他用嘹亮的嗓门和厚实的调研答复了考官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最后拿下了最高分。
次年,农业部发布第二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本维护区的名单,“漓江光倒刺鲃桂林金线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本维护区”赫然在列。其中心区域,正是冠岩潭—浪洲潭大型鱼类越冬场。这儿,也变成区内第一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本维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