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墙体广告 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述说着古人的情怀,传送着祖先的思想,生动而真实地记载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昨日,由国度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讨 室主办的“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维护成果展” 初次全国巡展第一站在广西博物馆开幕,173件现存的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献价值的 古籍珍品原件初次亮相南宁,展期将持续至6月22日。
少数民族古籍指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构成的文献典籍和碑刻铭文及口头传承材料等,主要分为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其时间下限准绳上为1911年,有传 统文化内容或民族文字撰写的民族古籍时间下限可延长至1949年。此次全国巡展活动是国度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讨室2016年“民族古籍工作宣传 年”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全面展现30余年来全国展开少数民族古籍维护、普查、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讨等工作获得的成就,展现具有代表性和重 要版本价值的各民族古籍珍品和维护成果。
南宁为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共展出173件古籍珍品,以及各省区市整理出版的成果160种1000多册图书。内容涵盖东巴文、彝文、傈僳族音节 文、藏文、古壮字、水文、傣文、察合台文等17种少数民族文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领悟民族古籍维护的价值与奥妙。据理解,目前全国已抢救、整理散藏 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达千万余种,公开出版了10万余种。其中广西发现并登录的民间散藏少数民族古籍到达27678册(件),已抢救搜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 1万多册(件)。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主任韦如柱表示,广西对抢救搜集到的民族古籍停止了分类维护,如展开古籍复制和修复工作,启动民族古籍数字化工程, 积极申报国度宝贵古籍名录和广西宝贵古籍名录。目前广西已有21部壮族和毛南族古籍列入《国度宝贵古籍名录》,35部壮族、毛南族、仫佬族古籍列入《广西 宝贵古籍名录》。此外,广西还先后翻译整理出版了各少数民族古籍成果800多种,计60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