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墙体广告 昨天,湖北大学、武汉市农科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项自创性育种新路径——多倍体水稻育种完成严重技能打破。9月24日、25日,袁隆平、谢华安、傅廷栋、朱英国等4位院士将集聚武汉,以“多倍体生物育种与创新”为主题,举行高端论坛,研讨多倍体生物育种技能。
以湖北大学蔡得田教授为首的研讨团队,联合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公司,历经近20 年研讨,完成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严重技能打破:在世界上率先奠定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理论基础;打破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结实率低的技能瓶颈;建立了多倍体水稻 育种的完好技能体系,筛选出5000余份多倍体初始资料、选育出100多个进入中试的多倍体水稻品系,其间20个品系具有进入区域试验的条件。
中国水稻育种获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但目前面临高产徜徉局势,亟待探索新的育种技能路径。在众多育种新技能中,多倍体育种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袁隆平院士2015年4月评论称:“水稻今后要获得大幅度增产打破,多倍体水稻的使用远景非常宽广。”
多倍体水稻育种不一样于惯例育种或杂交水稻育种,它是使用染色体加倍技能将二倍体水稻的全部基因 组加倍,构成多倍体水稻,并通过一系列生物技能手段培养构成多倍体水稻新品种的育种方式。2001年,蔡得田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湖北省农科院卢兴桂研讨 员,在多年研讨试验的基础上,在中国最早提出了多倍体育种新战略:使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育种,在杂交稻产值达到极限条件下,完成水稻产值和质 量的倍数进步。
蔡得田教授介绍,由二倍体构成多倍体是植物进化的主要趋势,多倍体较二倍体有更大的果实种子、 更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他的团队培养出的多倍体水稻,米粒大、米质优,千粒重比二倍体水稻重60%,单位产值与对照二倍体杂交稻比较增产10—15%。一 些品系的多倍体稻米质量达世界一级米规范,蛋白质含量达13—14%,比通常二倍体稻米的蛋白质含量高36.7%。
与转基因技能不一样,多倍体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好,它是水稻基因组的加倍和重组,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估风险。
蔡得田教授称,将来3至5年,多倍体水稻育种将走完“终究一公里”,重点完善2—3个多倍体水稻品系选育,并进行多区域、多地址专项试验,终究选育出1—2个经济性状优势显着、且种性稳定的新品种。